![]()

魅香無籽(中國紅玫瑰)葡萄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雖然世界上也有大規模的葡萄種植,但是產出的果實多是有核的,吃起來不是特別方便,影響口感。自從美國科學家在1959年闡述了赤霉素對葡萄形成無籽果實和增大果粒的作用之后,全世界各地掀起了葡萄無核化處理研究熱潮,比如1958-1959年日本確立了玫瑰露無核、早熟栽培技術;1959-1962年我國科學家羅國光在玫瑰香葡萄上的無核化處理研究;1971年日本在蓓蕾玫瑰上做的鏈霉素無核化處理試驗等。但是從目前葡萄的無核化處理技術工藝來說,還是日本的技術相當成熟,研究比較深入,我國正在突飛猛進的超越過程中。我國的葡萄無核化處理起始于1959-1962年羅國光老師的研究,但因其落花落果嚴重、大小果現象突顯,產量損失突出,終沒能推廣。之后經歷了長達20世紀80年代此項技術在我國才逐漸成效凸顯,比如1980年魏振東老師花前5-10天噴施15ppm促生靈使葡萄無核化率達到90%以上,之后1985年上海的兩位老師在先鋒葡萄盛花末期用25ppm赤霉素浸沾花穗,10天后在進行一次,使其無核率達到了90.3%-94.2%。之后的一段時間,多數專家學者發現單獨應用赤霉素往往會因其巨大的副作用,比如穗軸脆化、扭曲等,所以之后的研究方向就集中在混合藥劑搭配處理方面,也發現了一些比較好的搭配方法,比如赤霉素與鏈霉素;赤霉素、鏈霉素與CPPU(氯吡脲)等。
一、“無核化”處理的理論基礎
1、子房壁得到赤霉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內源激素的刺激是實現坐果的關鍵。
![]()

葡萄所供食用的果實,是由雌花的子房壁發育而成;葡萄授粉成功后形成種子(葡萄籽),在種子形成過程中合成的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等內源激素的刺激下,子房壁細胞進行細胞分裂,細胞數量迅速增多,終發育成果實。如果授粉失敗,則不能形成種子,缺乏內源激素刺激,子房壁中的細胞無法進行正常分裂,子房壁發育受阻甚至停止,形成的幼果發育不良甚至脫落。在養分供應充足的前提下,能否獲得如上內源激素的供應,以刺激子房壁細胞分裂,是子房壁發育成果實的關鍵,即實現坐果的關鍵。
2、“無核化”技術的本質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實現保果和膨果在植物生長調節劑中,存在多個具有類似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功能的成分。使用這類成分處理花蕾,不僅可刺激子房壁細胞分裂,實現坐果。并且可以通過調節使用濃度,提升細胞分裂質量,進一步增加果實中細胞數量;或通過藥劑誘導更多的養分向果實輸送,促使細胞更好發育以增大細胞體積。
綜上所述,使用部分植物生長調節劑,刺激子房壁細胞分裂,不僅可實現坐果,并且可進一步膨大果實,增加果實體積及重量。為保證坐果質量,在生產中普遍是在出現葡萄花后大量生理落果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這一時間多集中在滿花后2-3天內。此時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普遍導致葡萄種子敗育,即果實中沒有種子(葡萄籽)。因此,在生產中,將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使有核葡萄果實種子消退,變成“無籽葡萄”,同時進行保果和膨果的技術,稱為“無核化技術”。

二、“無核化”處理常用藥劑
目前用于“無核化”處理的藥劑,主要包括赤霉酸、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三大類。1、赤霉酸
赤霉酸的功效主要有促進花序分離、保果、膨大、去核;植物體內幾大內源激素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其中一類激素含量的波動,必然引起其他幾類激素的含量變化。人工使用赤霉酸浸漬花序,直接提高花序中赤霉酸含量,進而刺激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的合成,導致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含量提升。故單獨使用赤霉酸,也可實現保果。在養分的分配、輸導過程中,赤霉酸發揮重要引導作用,基本是養分優先大量供應赤霉酸含量高的植物組織和器官。使用赤霉酸浸漬花序和幼果,導致其中赤霉酸水平提升,可更好的獲得養分供應。赤霉酸是常使用的導致種子敗育的成分。對于大多數品種,花后三天內使用赤霉酸,基本可實現無核(陽光玫瑰除外)。![]()

2、細胞分裂素類物質
常用的細胞分裂素類物質主要有氯吡脲、噻苯隆、6-芐氨基嘌呤(6-BA)。該類物質直接刺激細胞分裂,是保果效果的成分。如在子房壁細胞分裂高峰期使用以上成分,可進一步提升細胞分裂質量,增加細胞數量,對增大果實體積效果為顯著。該類物質是葡萄保果和促進果實膨大的關鍵成分,顯著優于單獨使用赤霉酸。但是果實細胞數量的增多及細胞體積的膨大,都是以養分供應為基礎的,在生產中,使用以上成分時普遍添加赤霉酸,以誘導養分向果實供應,更好實現坐果和膨果。常用細胞分裂素類物質,不同成分間活性存在較大差異:噻苯隆活性,氯吡脲次之,6-芐氨基嘌呤弱。![]()
2.1 噻苯?。?/span>
噻苯隆活性,故相同濃度下,噻苯隆保果和膨果的活性。但使用噻苯隆后,普遍會加大果實的上色難度,故噻苯隆多用于黃綠色品種(如醉金香、陽光玫瑰、無核白雞心)的處理,不建議用于處理有色品種。使用噻苯隆處理的果實普遍更大,因此果實裂果風險勢必增加,對于生產中易裂果的品種,不建議使用噻苯隆處理。果粒越大,勢必成熟越晚,故使用噻苯隆處理的葡萄,在相同條件下,成熟度勢必低于使用其他藥劑處理的果品。如同一時間采摘,使用噻苯隆處理的葡萄,品質因成熟度不夠相應較差。因噻苯隆活性高,對細胞分裂刺激猛烈,如使用濃度較高,可能因細胞分裂不正常導致幼果輕微畸形。果實成熟后,果面存在凸起的棱線或凹陷的溝痕,通常是使用較高濃度噻苯隆處理的標志。使用高濃度氯吡脲處理也會導致果實外觀畸形,但在一線生產中并不多見。![]()

(管理好的后期會充滿,變成橢圓形,就像吹氣球一樣)
2.2 氯吡脲:
氯吡脲成分活性適中,盡管膨果效果不及噻苯隆,但使用后對果實上色的不良影響低于噻苯隆,故氯吡脲多用于有色葡萄品種的處理。但是氯吡脲用量過大,同樣會對果實上色產生不利影響。氯吡脲處理的果實一般偏圓;如氯吡脲使用濃度較大,在多數品種中會導致果皮澀味加重。以上現象是使用氯吡脲處理的標志。2.3 6-芐氨基嘌呤:
6-芐氨基嘌呤是較溫和的細胞分裂素類物質,在常用成分中,6-芐氨基嘌呤活性較低,相同濃度下使用該成分處理所得的果實體積,較其他成分處理偏小。6-芐氨基嘌呤對果實發育的副作用小,正常使用下該成分不僅不會導致果皮發澀或妨礙上色,同時還會加速生殖發育,即加速果實的生長發育,加速果實成熟及上色。6-芐氨基嘌呤處理的果實一般偏橢圓,拉長果粒是該成分特有功能,且使用該成分處理的果實相較其他成分,后期一般上色早、上色好。以上現象是使用6-芐氨基嘌呤處理的主要特征。盡管6-芐氨基嘌呤的保果,尤其是膨果效果不及其他成分,但是在不計果實大小的前提下,該成分是生產高品質果品的處理成分。或者將該成分作為促進果實膨大的輔助藥劑,搭配氯吡脲或噻苯隆使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實品質。![]()

深紅無籽葡萄
3、生長素類成分
生長素是促進子房壁細胞分裂,實現坐果的另一關鍵激素。顧名思義,生長素在細胞生長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無核化”處理中,人為提升生長素含量,主要有三類手段:1)通過使用赤霉酸,刺激植物組織中生長素含量提升;2)直接補充天然生長素成分——吲哚乙酸。如自極地冷水域或深海生長環境惡劣的海藻中提取的海藻精類物質,及植物種子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質,其中均含有較高含量生長素(比如碧護、明德立達碧益)。由于均是天然物質,一則有利于吸收,二則果實發育對劑量不敏感,即便較高劑量也不會導致較明顯的不利影響。3)使用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長素功能的成分,如萘乙酸、2,4-D等。以上物質適當劑量下具有?;氨9δ?,但濃度稍高則表現為反作用——疏花疏果。由于人工合成物質,藥劑活性顯著受溫度及樹勢影響,一般種植者難以準確把握有效劑量,故不推薦使用。在實際生產中,如單純增加赤霉酸用量以提升生長素濃度,則普遍導致花序過度分離、果梗增粗、果梗過度木質化,加重后期落粒風險。實驗證明,保果處理中,在藥劑中添加天然生長素成分,不僅保果、膨果效果更為,且有一定軟化果梗的效果。
無籽葡萄品種推薦:
中苗網:專注植物新優品種,為園區規劃、苗木種植、三農種苗服務。
![]()